美國公布最新對臺“對等關稅”20%后,外界都高度關注所謂“暫時性稅率”的內涵與走向。主持臺美經貿談判的行政機構副負責人鄭麗君3日返臺后,面對媒體低調不愿多談,只稱“繼續(xù)談判努力爭取更好的稅率”。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的說法,被問及8月7日關稅生效前,美國能否與臺灣地區(qū)達成協(xié)議時,他僅稱“這不是我的重點”。
臺美經貿談判負責人此時的表態(tài),不禁讓人想起一句名言:“能撈則撈,能混則混”。前者指的是特朗普政府,后者指的是賴清德當局。美方“能撈則撈”,是因為特朗普政府認為,從4月起開始發(fā)動的關稅大戰(zhàn)及后續(xù)的談判、叫價、妥協(xié),基本達到了既定目標,亦即透過加收關稅充實美國國庫。
換言之,向臺灣地區(qū)加收20%關稅,對特朗普而言是“讓美國再次富?!钡默F(xiàn)在進行式,所以從葛里爾最新的態(tài)度來看,美方并不著急和臺灣地區(qū)達成協(xié)議,只要臺當局給出的條件沒能令特朗普滿意,20%的稅率就會繼續(xù)下去,直至臺當局繼續(xù)讓步、對特朗普照單全收。
反過來看,民進黨當局定調20%的稅率是暫時的,還要“爭取更低”,并凸顯出較4月時宣布的32%稅率已調降,也是一種安撫民心的預期管理,至于今后談判結果如何,相信賴當局心里也沒底。
相較日、韓用超高對美投資額來換取15%的較低稅率,以目前臺美談判進度與國際經貿情勢來看,相信20%本身應該附帶臺灣地區(qū)對美一定數(shù)額的投資作為前提,但臺美雙方都沒有公布,顯然是卡在幾大領域:一是半導體部分,美方尚未做最后拍板,故賴當局認為只要爭取到半導體在全球較優(yōu)惠的關稅,其他傳統(tǒng)產業(yè)可以“忍”;二是芯片技術轉讓部分,相信這是賴當局不可承受之重,一點點的退讓都將令“執(zhí)政”基礎雪崩;三是對美投資部分,預料賴當局向美方提出納入巨額軍事采購,但726罷免失敗恐令這個愿景泡湯。
至于“大陸因素”在臺美經貿談判中的影響其實并不顯著。對特朗普而言,與中國大陸經貿談判的重要性顯然要高于中國臺灣,因而“臺灣牌”豬羊變色,不再是美方“抗中友臺”的杠桿,因此近日傳出美方不同意賴清德8月過境紐約。
由此可見,這也是賴當局在關稅問題上“能混則混”的動機之一??梢耘卸?,直至今年底,內有罷免失敗、外有中美交易的大環(huán)境,這會是賴當局“伺機而動”的時期。(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