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边@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同樣也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旅臺同胞張平宇的“尋親”中。
2025年8月11日,竹山縣旅臺同胞張平宇通過微信視頻,與居住在麻家渡鎮(zhèn)白玉村的哥哥張紅互致問候、互道平安、互報下半年生產生活計劃。這一場景在親人間看似十分平常的互動交流,對臺胞張長貴、張平宇父子來說,卻是盼望多年的愿望,他們接續(xù)“尋親”,實現(xiàn)與家鄉(xiāng)親人定期“會面”的愿望,這段路走了近80年。
2024年6月8日,當飛機降落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臺胞張平宇下意識地摸了摸隨身攜帶的牛皮紙信封。指尖劃過褪色的字跡,里面珍藏的是父親張長貴1987年寫下的那封未能寄出的家書。這趟跨越海峽的旅程,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
一紙家書:承載兩代人的鄉(xiāng)愁
“平宇,若有機會,一定要回操家院子看看,不知道你奶奶過得好不好?”父親張長貴晚年反復念叨的話語,時常在張平宇耳畔響起。
1946年,年僅15歲的張長貴隨部隊離開竹山故土,從此,那片石瓦房、那條穿村而過的小河、那晨霧中裊裊炊煙隨風飄散的畫面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夢境。
1987年兩岸通信解禁,病榻上的張長貴掙扎著寫下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按記憶中的地址寄出信件,卻因時代變遷石沉大海。
直至1990年彌留之際,他仍緊握兒子的手叮囑:“老家的親人,不知還在不在?”
為了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自1990年起,張平宇就利用業(yè)余時間搜集線索,臺灣的同鄉(xiāng)會、大陸的尋親網站、泛黃的舊地圖都成了他的工具,雖經多方努力,無奈時間久遠,沒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2024年初春,張平宇在獲取湖北省臺辦的通訊地址及聯(lián)系方式后,將父親的生平與一張模糊的老照片裝入信封,寄往湖北省臺辦,提供僅有的線索:“父親張長貴,1931年生于竹山縣寶豐鎮(zhèn)黃栗鄉(xiāng)操家院子?!?/p>
海峽接力:多方攜手點亮尋親路
這封來自臺灣的信函,引起省市縣臺辦高度重視,掀起了一場尋親接力。竹山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當即牽頭成立專班,公安、民政等部門聯(lián)動,“張長貴”“操家院子”兩個關鍵詞迅速輸入檔案系統(tǒng),開始翻閱寶豐鎮(zhèn)民國以來的戶籍底冊,梳理近70年的村落變遷史。
與此同時,縣臺辦還聯(lián)絡與寶豐鄰近的麻家渡、溢水、擂鼓等鄉(xiāng)鎮(zhèn)臺屬共同對照線索,以期早日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按圖索驥“求證”后,及時向臺胞反饋信息,告慰一顆跨世紀牽掛與等待的心。
一天、兩天、一個多月過去了,沒有絲毫進展?!皩びH”一時陷入僵局。臺胞的事,就是我們的事,不能就此罷休。隨后,專班成員再次深入寶豐鎮(zhèn),尋找“操家院子”,擴大“搜索”區(qū)域,重點走訪在當?shù)鼐幼〉哪觊L者。一家、兩家、在第二十六家,專班成員獲取了有價值的信息:2001年黃栗鄉(xiāng)并入寶豐鎮(zhèn),1982年操家院子整村搬遷至麻家渡鎮(zhèn)白玉村。
順著這條線索,工作人員在白玉村黨支部書記帶領下,找到疑似張氏親屬張紅家的家門。當53歲的張紅接過那張跨越海峽的老照片,與家中珍藏的張氏族譜仔細比對時,瞬間紅了眼眶:“這是我二叔張長貴!這眉眼,和我父親簡直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塵封的記憶被喚醒:“二叔走那年我才8歲,記得他總愛把我架在肩膀上摘槐花……后來聽說他去了臺灣,再沒音訊……”這些細節(jié),與張紅童年聽父親講述的往事絲絲入扣。
2024年5月11日,張紅和張平宇撥通微信視頻,視頻連通海峽兩岸,屏幕兩端,兩張相似的臉龐相視而笑,屏幕那端的張平宇深深鞠躬:“哥,我終于找到你了?!?/p>
母子情深:半世離愁終團圓
2024年6月8日,張平宇攜妻女從臺灣出發(fā),于6月10日晚到達竹山縣城。
晚餐后,張平宇一行來到桃花源街區(qū),只見游人如織,精彩的文藝節(jié)目正在上演,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見此場景,張平宇不禁感慨:“我生在臺灣,這是第一次回家,縣城太美了,大大出乎我的想象”。
6月11日早晨,當車輛緩緩駛入白玉村時,村口早已站滿了翹首以盼的張氏親人。下車后,張紅快步上前與張平宇緊緊相擁,千言萬語凝成一句:“回來了就好!”
到家后,張平宇小心翼翼取出那封泛黃的家書。“爸,我們回家了?!彼煅手嫖浚路鸹貞獌砂栋雮€世紀的等待。
在張紅的主持下,張平宇一行與張氏親屬一一相認,共同祭奠了逝去的長輩,并在家鄉(xiāng)參觀游玩?!案赣H從未想過,家鄉(xiāng)會變得這樣美?!睆埰接钫f。
血脈永續(xù):親情聯(lián)結啟新篇
如今,張平宇的手機相冊里裝滿了白玉村的影像,晨霧中的青瓦白墻,夕陽下的金色稻田,親人圍坐的歡聲笑語。他已與張紅約定,明年春天要帶更多臺灣的家人回來,“讓孩子們也認認這里的根,記憶不能在下一代斷層?!?/p>
那封承載了半個世紀鄉(xiāng)愁的家書,已被縣臺辦精心珍藏。它不僅是張氏家族的珍貴記憶,更是兩岸血脈相連的永恒見證。正如張平宇離開竹山時在朋友圈的感言:“山水相隔,隔不斷血脈;歲月流轉,轉不走思念?;丶业穆?,我們走了半個世紀,但愛與等待,從未缺席。”
“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笨h臺辦負責人表示,將繼續(xù)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用心用情用力當好臺胞臺屬信賴的“娘家人”,讓更多跨越海峽的親情得以延續(xù),讓更多漂泊的游子找到回家的路。
(湖北省臺辦供稿)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