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雅虎奇摩新聞網(wǎng)5月5日報道,島內開放“萊豬”以來,首度有進口豬肉被驗出“萊劑”。消基會擔心民眾吃進“萊劑”,呼吁臺當局公布該批進口肉品流向。島內民代質疑此事將成“美國萊豬輸臺的敲門磚”。
報道稱,臺灣于2021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豬肉及豬其他可食部位進口后,臺當局衛(wèi)生主管部門日前公布放行一批自澳大利亞進口含“萊劑”的“冷凍豬腳”,重量為22.99噸,檢出值為0.001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是島內首度檢出“萊豬”。
臺當局衛(wèi)生主管部門表示,該批冷凍豬腳檢出“萊劑”符合該類產品殘留容許量,并于4月29日依規(guī)定核發(fā)輸入許可通知。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說,臺灣人豬肉食用量大于牛肉,希望臺當局衛(wèi)生主管部門以行政手段嚴格稽查,并公布該批豬腳流向,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至加工廠,且比起肉品產地來源,民眾更在意“含不含瘦肉精”標示,消費者要有知情權,當局除了揭露流向,未來更要標示食品查驗結果,不能只說產品沒問題、在合格標準范圍內。
有島內民代認為這次“萊豬”叩關將成“美國萊豬輸臺的敲門磚”。國民黨民代許宇甄批評,新臺幣升值之際,進口“萊豬”變便宜,進口商棄守過往承諾,但賴當局卻當沒看到;賴當局卻還狀況外,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卓榮泰應下臺負責。(來源:臺海網(wǎng))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