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紅色基因
在山崩地裂中屹然挺立
■解放軍報記者 潘娣
“去新北川還是老北川?”
記者從四川綿陽汽車站乘坐大巴車前往北川,售票員特意多問了一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北川變成了兩個北川。
行走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zhèn)——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所在地,一切仿佛停留在13年前。坍塌建筑物中一根根扭曲的鋼筋,窗口隨風飄蕩的擰成逃生繩的窗簾,茅壩中學操場上僅剩的一個籃球架,定格了災難來臨的時刻。
距離老縣城23公里的北川新縣城,則是另一重天地。新縣城坐落在永昌鎮(zhèn),名字取相鄰的永安、安昌兩鎮(zhèn)首尾一字,寓意永遠繁榮昌盛。一棟棟漂亮的樓房矗立在秀美山川間,道路寬闊筆直,路旁綠樹成行,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羌族風格濃郁的巴拿恰商業(yè)街徜徉。
重建的是家園,挺立的是精神。
凝望屹立在北川新縣城新生廣場上的抗震紀念碑,那個高舉著十字鎬從廢墟中走出來的英雄,那個歡快奔跑的孩童,以及孩童身后那位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的母親,都在告訴我們,這片曾被毀于一旦的土地,如今充滿新希望、新生機和新活力。
多難興邦。邢臺、唐山、汶川、玉樹、蘆山……在中國人民眼中,它們不僅是地震發(fā)生的地理坐標,也是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眾志成城的精神坐標。一次次地動山搖,曾讓大地滿目瘡痍,卻不能動搖中華民族的萬眾一心。
一如新生廣場上抗震紀念碑背面那行大字的昭示——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生死時速
坐落在北京的鐵道兵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張鐵道兵4師17團4營18連在唐山大地震中參與救援的黑白照片。來往參觀者不時駐足,透過照片回望45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地震了!”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鐵道兵4師17團4營18連官兵從睡夢中驚醒,立即全員出發(fā)去茅山團部準備受領任務。
一路上房倒屋塌,到處是人們的哭喊呼救聲。路旁一位受傷民警看到解放軍的卡車,急匆匆向他們揮手,高喊著:“唐山?jīng)]了!請解放軍快來救人!”
震后10分鐘,18連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震區(qū)現(xiàn)場,成為首批展開救援的部隊。
和這個連隊一樣,多支駐守唐山附近的部隊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毫不遲疑地快速行動起來。
震后15分鐘,原北京軍區(qū)66軍197師黨委在操場召開緊急會議部署任務,主動擔負起唐山銀行、糧庫、商店等重點目標的警戒任務,確保了“唐山抗震期間,所有銀行沒有少一分錢”。
震后18分鐘,駐唐山某團報務員吳東亮從廢墟里扒出報話機,向上級報告災情,成為最早的地震報告。
來自全軍各軍兵種的10余萬解放軍將士迅速集結(jié)。為了第一時間趕到受災地區(qū),廣大官兵像戰(zhàn)爭年代“兩條腿賽過敵人汽車輪子”那樣,一輛輛軍車風馳電掣,一支支隊伍冒雨奔襲,一個個勇士艱難跋涉,上演著一場場“生死時速”。
32年后,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震后僅10多分鐘,原總參謀部作戰(zhàn)部發(fā)出了第一道救援命令,14.6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源源不斷趕赴災區(qū)。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山崩地裂中,人民軍隊一次次化作利劍,劈開鋼筋水泥廢墟,成為危難時刻的“天降神兵”?!翱炫绍婈?、派救援隊、派醫(yī)療隊。”唐山大地震后,時任開灤煤礦唐山礦工會副主席李玉林飛車進京見到國家領導人時的急切呼喊,成為后來中國開展地震救援的“通則”。
“早到一分鐘,就能多搶救一些群眾,就能多減少一些損失。”與死神賽跑,與時間競速,是救災官兵的堅定信念。從邢臺地震到唐山大地震,再到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在一次次爭分奪秒的生命救援中,綠軍裝給災區(qū)群眾帶去生命的希望。
百折不撓
“多年再看,依然感動”“幸得有你,山河無恙”……今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救援的15名空降兵的手寫請戰(zhàn)書公開,網(wǎng)友紛紛留言致敬。
13年前的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第3天,震中茂縣依然是失聯(lián)的“孤島”。緊急關頭,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從5000米高空實施“盲跳”,中國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并實施救援任務。
驚天一跳,無懼生死。高原復雜地域,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無氣象資料——所有的困難與未知,考驗著人民軍隊在“災情就是命令”面前的執(zhí)行力。
沖鋒在最關鍵的時刻,戰(zhàn)斗在最危險的地方,山崩地裂的災難,從來擋不住人民子弟兵向險而行、攻堅克難的腳步。
扒、挖、刨、扛、抬……唐山大地震發(fā)生時,由于災情緊急,條件所限,官兵們用手扒開石頭,掀起樓板,扯斷一道道鋼筋。據(jù)一同參與救災的群眾回憶,不少官兵指甲脫落、雙手血肉模糊,衣服、鞋子被鋼筋碎石扎破。不到半個月時間里,10余萬救災官兵搶救出被埋壓群眾1.6萬余人。
2008年5月31日,原成都軍區(qū)某陸航團邱光華機組運送防疫專家前往理縣,歸航途中突遇極端天氣不幸失事,邱光華、李月、王懷遠、陳林、張鵬等5名機組成員全部犧牲。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汶川特大地震后,邱光華生前所在團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榮譽稱號。近年來,邱光華生前所在部隊先后參加蘆山抗震救災、木里山火救援等任務,官兵們在一次次起飛中追隨英雄航跡,為災區(qū)群眾送去平安與希望。
于水情、葛愛軍、李軍救、劉思兵……在唐山,這些寓意深刻的市民名字數(shù)不勝數(shù);八一學校、八一康復中心、八一路……在汶川,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標成為一道道風景線。沖鋒陷陣、奮不顧身的迷彩身影,已融入這些城市的記憶,成為人民心中挺立的豐碑。
守望相助
唐山大地震后出生的孩子,從小就無數(shù)次聽父母講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故事。
地震發(fā)生后,10余萬解放軍官兵馳援災區(qū),283個醫(yī)療隊趕赴唐山,10萬余名重傷員被送往全國近百個城市救治,石家莊、邢臺等地建起多所福利院照顧地震遺孤,來自四面八方的捐款贈物支援災區(qū)……
“面對災難我們無法作壁上觀。因為我們就是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長大的一群孩子呀!”參與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一位唐山地震親歷者說。
從唐山到汶川,從玉樹到蘆山,一幕幕相似的場景,出現(xiàn)在一次次大災大難的考驗中。不分東西南北,不論省份民族,共克時艱的愛心涌動,凝聚成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的強大合力。
中國人民在展現(xiàn)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精神力量的同時,也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唐山大地震后,我國開始修訂《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汶川地震后,我國設立防災減災日,修訂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救災條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guī);進入新時代,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項目實施,對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急管理裝備技術等方面不斷健全,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yè)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眹业卣馂暮o急救援隊搜救專家胡杰介紹。
英國科學家波力奧在《理解災害》一書中寫道:“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颶風等自然形式來表現(xiàn)它的力量。”人類還遠未具有戰(zhàn)勝大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國人民用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唱響生命的贊歌,創(chuàng)造重建的奇跡。再小的愛心乘以14億,就是愛的海洋;再大的災難除以14億,就是眾志成城。
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吧奖赖亓训挠洃浝铮锌坦倾懶牡谋瘧Q和感動,更有不屈不撓的抗爭與奮斗?!蔽髂辖煌ù髮W抗震救災精神研究中心教授胡子祥說,抗震救災精神在歷次地震考驗中,一次又一次發(fā)揮出凝心聚力、共渡難關的重要作用。
唯勇氣不移,唯困難不畏,唯精神不衰。唐山抗震紀念碑的一段碑文,青史可鑒,燭照未來——
“此間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著如斯真理:中國共產(chǎn)黨英明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yōu)越,人民解放軍忠貞可靠,自主命運之人民不可折服。”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黃楊